4月8日晚,智己汽车举行L6发布会,会上智己多次将L6与小米SU7硬刚。然而,在“硬刚”过程中,智己汽车的PPT却错标小米 SU7 Max版电机关键参数,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。本期快评,不点评智己发布会错标小米SU7关键参数事件,而是从上汽集团品牌战略层面进行点评。
品类缺失,盲目对标
不论上汽推出的“飞凡”还是“智己”,均未能清晰定义品类归属,难成任一品类的代表。相反,两者仅能在营销层面对标同级别最火车型,从飞凡R7的“WHY 你没有”营销“碰瓷”特斯拉,再到智己L6发布会“硬刚”小米SU7,始终难以掀起波澜,更难带来长久销量。因此,真正有价值的战略是“做自己”,找到需求,通过品类创新,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布局混乱,内耗严重
站在外部视角,随着智己价格逐步下探,最终智己和飞凡的产品在尺寸、价格上逐渐重叠,加之品类区别并不显著,造成品牌间存在严重内耗,不但难以实现1+1>2的效果,反而造成集团资源浪费。真正有效的做法是理清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多品类品牌布局,先胜而后求战,真正成为新能源时代的“大众”与“丰田”。
发力中高端,成为“非主流”
目前整体新能源价格带逐步下探,经济型纯电必将成为未来的主航道市场。然而飞凡、智己集中发力20万以上的中高端市场,仅凭原有荣威品牌必将导致集团错失主航道机会,在新能源时代成为“非主流”品牌。打造中高端品牌注定是漫长而持久的过程,上汽急需的是能够为品牌持续“造血”的大众型品牌